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生活百科

震旦学院前身?

时间:2024-10-25 23:23:26

震旦大学的前身是震旦学校、震旦学院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初冬,南洋公学(交通大学前身)发生学生集体退学事情,马相伯的学生、总教习蔡元培介绍南洋公学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。马相伯有感中国大学教育之艰难,萌发自己创立大学之念,租用上海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,于1903年2月28日创办震旦学院。“震旦”为梵文,“中国”之谓,含“东方日出,前途无量”之意。

震旦学院成立后,马相伯任监院(即院长),学校以“广延通儒,培养译才”为宗旨,设文学、质学(科学)专业,学制二年,后来发展为文学、致知(哲学)、象数(数学)、形性(理科)四大学科。

震旦学院开学初期,学生很少,只有20人。但是渐渐来震旦学院求学的人就多了起来,一年后,学生近百人,是开办时的4倍。学校是教会办的,讲课用西语,其教材自然选择西语教材。

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春,在课程设置和校务管理上,马相伯与耶稣教会发生冲突,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,让马相伯“养病”退出,另派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,改变办学方针,另立规章。学生大哗,摘下校牌,全体退学。马相伯决议站在学生一边,在张謇、严复、袁希涛、熊希龄等社会名流,以及两江总督周馥的支持下,在江湾另创复旦公学(后来的复旦大学),1905年9月13日复旦公学开学。校名“复旦”二字选自《尚书大传虞夏传》中“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”的名句,意在自强不息,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、教育强国的希望。

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由耶稣会接办的震旦学院拟迁址卢家湾,马相伯不计前嫌,捐现银4万元,及公共租界、法租界地基8处(时值10万多元),以购置吕班路(今重庆南路)土地100亩,建造新校舍。

1932年震旦学院在教育部注册,改名震旦大学,下社文学院、法学院、医学院和理学院。理学院有数理学、机电工程学、建筑工程学、化学工程学四个系。从1912年开始,震旦学院就授予理学硕士学位。1917年授予第一批医学博士学位。1937年秋,震旦创建震旦女子学院,院址在蒲石路(今长乐路)。到1939年9月,震旦女子学院有学生120人。

震旦大学的教学以法国大学学士学位教程为模板,学制预科三年,高级科目三年,医科六年(预科二年),学生毕业相当于法国硕士水平。震旦大学的医学学科,当年非常有名,1915年时可以授予医学博士学位。

震旦大学的规模比较少,但是医科特别有名。医科淘汰率高,从1932年起,医科学生招生55名,但是能够顺利毕业的学生,每届不过二三十名,到1934年该学院毕业的医生总共才89名。1932年获教育部批准立案,医科改为医学院,增设牙医系,学制四年。1948年牙医系改称牙医学院,学制六年。震旦大学的医科在民国时期还是有声誉的,在教会创办的医院中,75%以上的医师都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。

1952年院系调整,私立震旦大学被拆销,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、德医学院,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(上海第二医科大学),校址在原震旦大学卢湾校址。2005年7月18日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。

震旦

|| 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最新文章